凌晨三点的太平间走廊,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。我轻轻推开化妆间的门,消毒水混合着百合花的香气扑面而来。张姐正俯身给一位去世的老人补妆,她手背上的茧子在聚光灯下格外明显——那是常年握化妆刷留下的痕迹。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上周采访的几位殡葬从业者,他们的故事远比坊间传闻精彩得多。
(一)关于钱的事儿
"网上说我们月薪过万,其实要看具体工种。"在殡仪馆工作七年的李师傅笑着摇摇头。他是北京某殡仪馆的正式编制员工,每月到手工资约9000元,逢年过节有慰问金,年底绩效另算。这个收入在当地算不上顶尖,但足以让他在五环外买了套两居室。
真正让人眼红的是技术型岗位。上海某殡仪馆的首席化妆师王女士透露,她们团队接特殊订单时,单次服务费能破万。但这是建立在常年积累的经验上——她从业15年,经手过3000多具遗体,现在能闭着眼睛画出符合遗属期待的妆容。
最出乎意料的是贵州姑娘英子的故事。这个曾经在深圳送外卖的打工妹,现在专门承接高端殓容服务。去年她给某企业家的母亲化妆,对方直接塞给她五位数红包。"不是行业普遍高薪,是要做到顶尖才能赚钱。"她边说边调整着化妆刷,"我最快半小时能完成全套妆容,这速度是每天练出来的。"
(二)那些没说出口的难处
殡仪馆员工休息室的墙上贴着张特殊的值班表。轮休日期用红笔圈得清清楚楚,因为要避开传统节日。"清明前最忙,冬至后要守夜。"在长沙工作的95后小周说,去年中秋他只和家人视频了五分钟,因为当天要处理12具遗体。
比工作强度更难熬的是社会偏见。武汉的陈师傅至今不敢告诉相亲对象自己的职业,"第一次见面就说自己在事业单位,具体做什么含糊带过"。直到确定恋爱关系后才坦白,对方愣了几秒突然笑了:"原来我找了个给生命画句号的人。"
最让人揪心的还是突发情况。去年台风天,广州某殡仪馆接到紧急任务,需要处理意外事故中的15具遗体。工作人员连续工作36小时,有人在更衣室靠墙睡着了。"那天结束时,大家围坐在太平间门口喝咖啡,咖啡里都是眼泪的味道。"负责人老吴说起这事时,手指在咖啡杯沿上摩挲。
(三)照亮最后的旅程
在成都某殡仪馆,有个特殊的陈列柜。里面摆着褪色的口红、泛黄的化妆刷,还有个磨破边的化妆箱。这些物件属于已退休的张师傅,他在职时创下连续20年零投诉记录。"我师父常说,化妆是给逝者穿最后一件新衣。"现任化妆师小刘擦拭着陈列柜说。
杭州某民营殡葬服务公司的培训室里,年轻学员们正在练习遗体修复。他们用特制的蜡填补烧伤遗体的创面,用彩色粉底遮盖淤青。公司负责人展示过一组照片:车祸身亡的年轻女孩,在化妆师手下恢复了往日容颜,家属跪谢的场景令人心酸又温暖。
最难忘的是北京某社区组织的职业体验日。当孩子们看到化妆师阿姨用眉笔为遗体补妆时,有个小女孩轻声说:"奶奶走的时候也是这么漂亮。"带队老师红着眼眶告诉我们,这位老人正是她刚去世的外婆。
走出殡仪馆时,早市传来的喧闹声与昨夜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。化妆间窗台上养着盆绿萝,叶片上还带着水珠。工作人员说这是他们的"解压植物",每处理完一具遗体就来浇浇水。或许这就是殡葬从业者的浪漫——在人间与天堂的交界处,默默守护着生命的谢幕之美。他们不是传言中的高薪族,不是神秘的禁忌人群,只是芸芸众生中,愿意为离别画上圆满句点的普通人。
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