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到2050年,机器人数量可能达到人口总数的一半。"马斯克这句话刚说完没多久,现实就开始验证了。
走进比亚迪的智能仓库,你会看到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场景,两台身高1.72米的WalkerS1机器人正在货架间穿梭,搬运货物到无人运输车上,动作利索得像老练的仓管员。最关键的是,它们的效率整整提升了100%,而且几乎不会出错。
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些机器人干活,我的感觉很矛盾。一方面觉得科技进步真的很牛,另一方面又有点担心那些被替代的工人们。但现实就是这样,技术的车轮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担心而停下。
特斯拉那边动作更快,Optimus机器人的生产线照片都放出来了,看起来是要搞大批量生产的节奏。马斯克给这个机器人定的价格是2万美元,按汇率算下来大概14万人民币左右。不过我觉得这个价格对于普通工厂来说还是有点高。
展开剩余74%反倒是咱们国产的优必选做得更实在,他们的老总周剑说,因为核心零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,现在造机器人的成本已经降了六成。如果能大规模生产,一台的价格有希望控制在5万元以内。这个价格就比较有杀伤力了,毕竟一个熟练工人一年的工资怎么也得七八万。
最让人震撼的是东风柳汽的工厂,WalkerS1机器人一进去,13道工序的效率直接翻了一倍。你想想,原来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,现在一台机器人就搞定了,而且还不知道累,不需要休息,不会请假,不会闹情绪。
这些机器人确实跟以前工厂里那些只会机械重复动作的设备不一样。它们有"眼睛",能自己看路,遇到障碍物会自己绕开,避开障碍的效率比老式运输车高了四成。更厉害的是,它们还能"组团"干活,在极氪的智能工厂里,几十台机器人连成一个网络,有的负责搬运发动机,有的负责检查车灯质量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
不过要把这些机器人造好也不容易。光是一只手就得超级灵活,精度要求高到抓东西的误差不能超过0.1毫米。WalkerS1一个身上就有2000多个零部件,复杂程度可想而知。软件方面更难,就一个简单的拧螺丝动作,背后需要视觉识别、力气控制等二十多种算法配合才行。
政府也看出了这个趋势,上海和无锡都拿出了上千亿来支持这个产业。工信部更是直接发文,目标是到2027年让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在国际上都很有竞争力。
说到底,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这么急着搞机器人?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不够用了。有预测说到2025年,光智能制造这块,技术工人的缺口就能到3000万。富士康郑州那个大厂,之前就因为招不够人闹过很大动静。
傅利叶智能还挺大方,直接把自己的3万组机器人训练数据都公开了,让整个行业都能用。这种开放的态度确实有利于行业发展,毕竟大家一起进步才能把蛋糕做大。
摩根士丹利预测,到205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能达到6万亿元,这比现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还要大三倍。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考虑到现在的发展速度,似乎也不是不可能。
从目前的情况看,机器人替代人工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转型的传统制造企业,可能真的要好好考虑一下了。
当然,也有人担心机器人会抢走人类的工作,但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产业升级。就像当年汽车替代马车一样,新技术会淘汰一些岗位,但也会创造新的机会。关键是要适应变化,而不是抗拒变化。
5万块钱一台的机器人,24小时不间断工作,不需要工伤保险,不需要年终奖,确实让很多老板动心了。
发布于:江苏省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